第239章 资金问题(二)_工科生的华娱
深夜书屋 > 工科生的华娱 > 第239章 资金问题(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39章 资金问题(二)

  第239章资金问题(二)

  “咱们项目资金还能支撑多久?”老顾转头问了一下负责资金监督的老师。

  “从目前的来看,大部分项目都是刚起步,所以资金用度不大。

  离子蒸镀原理验证已经完成,资金消耗比预期小很多。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王旭提供的思路实在太过明确了,所以很多预期中的损耗没有发生。

  根据这种情况,咱们也许可以重新仔细估算一下,把余量缩减到最低,再留一些自由资金随用随调。

  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咱们的现有资金原来估算差不多能支撑两个月的研究,现在估计可以适当延长。

  最乐观地估计下,咱们的资金应该还可以使用三到四个月。

  详细的时间,我还需要两天来进行精算。”这位负责资金监督和预算的干部是从部里调来支援的,主要负责经费的精算和监督。

  他开始的评估是按照正常科研流程评估的,但到了这个项目,似乎有些不太一样。

  很多项目在进度表中都显示进行得非常顺利,特别是进入实验阶段的那些。

  这种顺利,有些超乎想象了,这就导致了,几乎每个项目的资金都比预期有所结余。

  这就显示了他评估的过高了,他必须根据现有进度重新评估整个项目的资金用度了。

  部里虽然没有提供太多的资金援助,但还是尽可能提供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支持,从政策上,默许了这种先斩后奏的模式,人员上则借调了几位管理与统筹方面的精兵强将给予支持。

  这其实已经表明了部里的态度是非常看好的,科技部在这个年代真的存在感弱得可怕,科技创新几乎没有,到处都在追赶。

  全华夏范围内的科研成就评估中,能达到国外八十年代水准那几乎就是最好的成果了。

  水木这边突然出了几件国际领先的成就,那还不被上面盯上才怪。

  估计部里正在头疼,今年的科技进步奖项的颁发了,毕竟水木这边的成就太吓人了。石墨烯,单晶铜,高灵敏信号检测电路,高保真信号放大电路,还有已经验证的生长法,每一项都是世界领先的。

  两个电路虽然名头不大,但是已经在许多的诸如雷达,声呐,监听,遥感等诸多保密研究中广泛使用,其原始设计和其变种加起来,已经多达十几种之多。

  这两种电路的思路可以说让华夏的眼睛明亮了许多,就这样级别的成果,在去年的水木科研成果列表中居然都还只能排在后面。

  而“超算”和“生长法”连续两个大型研究项目在水木的实施,让可以预见的未来,成果井喷几乎是必然的。“超算”项目其实也是和“生长法”项一样,从年后才刚刚正式启动的。

  “超算”项目的慢其实才是正常的,毕竟超算项目其实本质上是从下向上发起的,学生会和团委都在其中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项目锻炼的主要是年轻的教师和学生,项目负责人是闫教授,也是相对年轻的教授,所以这个项目定位变成了培养未来骨干的试验性项目。

  这样,从一开始的各种申请流程,到各个项目的具体理想,都是由这些年轻教师自主完成的,所以整体流程自然快不到哪里去。

  都是按照标准流程走的,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相反,它是大型组织提升效率的工具。

  所以,这种锻炼将是全方位的,不仅仅针对年轻的教师,也同样针对年轻的水木项目管理机构。

  水木的决策并没有问题,甚至比王旭构思的时候想得更远,这不奇怪,王旭说到底还只是对于技术的方向有把握。

  但具体如何实现,项目如何申请,如何管理,如何统筹,如何监察,如何验收,这些都需要经验,科研管理一点都不比大型公司的管理来得简单。

  水木显然知道自身的缺陷,所以,有意识地在利用一切的机会进行着提升。

  而“生长法”项目则是面向更成熟的巅峰期的教授、研究员,自己人才不够就跨系合作,跨院合作,这是对于当下的投资,更着重于真实科研能力的提升。

  虽然有了王旭的指导,很多弯路可以绕过,但数不清的关联项目却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用王旭有把握的项目直接获取成就和荣誉,他自己不熟悉的项目真正的锻炼队伍,这才是生长法项目范围扩散到如此之大的真正原因。

  几位老师在谈论着资金和项目进度的事情,王旭却有点神游天外,没错,他也得参与这个级别的会议,项目组首席科学家的牌子不是白拿的。

  “王旭同学,你对资金来源有什么建议吗?”,几位教师都已经发了言,资金来源也已经从部里,到市里,区里,学校的各层级,大家都配套一点,最终可以多汇聚一些,撑过今年还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最后还是问了问王旭,毕竟这小子各种歪点子特别多也是众所周知的。

  “其实,咱们还可以尝试一些金融手段。”王旭突然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用金融手段融资搞科研?你是说产学研?”老顾似乎有了一点灵感,却又没有完全想明白。

  王旭想了想,搜索了一下自己的记忆库,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开口说道:

  “产学研,产学研,或许太偏重工业了,但我总感觉这里面缺了一条腿,那就是金融。

  用金融工具搞科研在海外可不是什么新鲜事,

  国外的大学,好多科研都是企业赞助的,大家都觉得是大企业捐钱搞科研,咱们的新闻也经常这么报道,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这里其实有几个误解,第一个就是只有企业投资科研会亏。

  这些企业都是盈利性的机构,怎么可能真的投资亏本的买卖呢,即便单个项目看似亏本,但是从全局来看却很可能是赚钱的。后续的收益方式很多,相信老师们也都有所了解。

  第二个误会,就是只有企业会投资科研。

  其实,在海外,金融行业投资科研的可能更多,而且即便是企业投资的,有很多也有金融机构参与进行各类融资。

  很多融资手段都可以在其中使用,不过这需要完善的金融环境。

  更需要华夏的金融机构跳出舒适圈,短时间之内恐怕很难。

  第三个误会,就是咱们的企业没实力,投资不起科研。

  其实不是的,咱们很多企业确实不如海外企业的规模大,但咱们投入研发需要的资金也同样没有海外多,现在那些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已经很多了。

  但那种其实往往都是短期项目,对于普通大学来说,还有一定的意义,对于水木这样的大学来说,就离科技前沿太远了。

  而水木这样的大学的项目往往又不具备短期效益,所以很难吸引企业的直接投资,都只能用捐赠的方式进行。

  咱们还是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的,只不过他们不知道投啥,也不知道回报在哪里。

  这其实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也需要慢慢成形一些实例才有说服力。

  但咱们不是搞了一个技术池吗,可以让企业通过兑换使用资格的方式投资科研,他们不知道投什么,那就投整体的技术池好了。”

  直接给他们兑换给它们技术池的兑换点数,形成虚拟的货币,让他们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得技术池的准入资格,甚至这种虚拟的货币还可以允许企业间进行转让和交易,这不就是金融方式吗。”

  王旭的这一番说明让几位领导都听得有些玄乎,但似乎又没什么毛病,里面似乎还有着风险,感觉就是纠结得厉害。

  “这个提议,回去都琢磨琢磨吧,说实话,我想不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会如何。”老顾思考了半天,这东西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么堂而皇之的开辟一种新货币出来,真的好吗。

  他们几乎都不知道该怎么表态了,只好把这一提议干脆记录了下来,打算会后再慢慢琢磨。

  这是后世虚拟货币的玩法,在整个金融业都还是懵懵懂懂的九十年代,真心有些太超纲了。

  ——

  (明天见)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enyesw.com。深夜书屋手机版:https://m.shenyesw.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