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剧本初定_工科生的华娱
深夜书屋 > 工科生的华娱 > 第339章 剧本初定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9章 剧本初定

  第339章剧本初定

  “俗,和武侠小说一样俗。”同样的评价来自于王硕,他一直最烦武侠小说。

  曾经说过武侠小说就是一群没有嘴的人,见面就掐,为了个屁大的事从头误会到尾。

  “你不是自称流氓。”王旭同样撇嘴。

  “那也是不俗的流氓。”王硕洋洋得意地自夸。

  “都流氓了,还能雅到哪里去?”接话的居然是王霏,她很怒,怎么一个二个的都骂王旭俗。

  “流氓是表象,俗是内在。”王硕继续狡辩。

  “没错,你内在就俗。”刘小青插嘴,她也不喜欢王硕的书。

  “哈哈哈哈”,所有人都笑。

  这是逗闷子,王硕这人特拧巴,一方面他写的都是小市民,但却又一个个带着文青的矫情。

  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嘴碎,嘴贫的底色却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都在线,善良是本色。

  后来冯裤子的喜剧电影大多延续了这样的基本设定,而葛尤所演绎的那些小人物就是按照这个路子来的。

  王旭也是看中了王硕对于小人物的那种把握,黑客帝国里的人物有些过于表面化了,对于电影而言这样做简单易行,但就是容易让人感觉“俗”。

  “你的人物有些单调了,五个人除了那个女的,都是热血上头的人,形成不了落差。”蒋文给出了他评价俗的根本原因。

  “在理,你这个人物设定过于漫画化了,给小学生看的。”王硕的嘴就没饶过人。

  “还真是。”王旭想了想,确实是,他的思路受了后世的影响,短平快的节奏让小说也出现明显的漫画化。

  这样的写法,很容易在极短的篇幅内给人清晰的人物画像,但这也同样是漫画的方法,用夸张的笔法强调一个人的突出特点,但也会因此而遮盖掉人物的复杂性。

  这样的写法简单有效,但如果想要人物更立体,却远远不够。

  “小说里的人物也有些太多了,你想弄电影,一共就90分钟,忙不过来的,你得有重点。”蒋文正在当导演,虽然是第一次,但他看事情却非常准确。

  “没错,弄个电视剧的话,应该还行,但同样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五个主要人物太多了,最多三个,多了就乱。”赵宝钢终于插了句话,他平时话不是很多,但确实是个想的很深的人,接着说道:

  “看你书的时候,我就想着该怎么改编电视剧,感觉你的人物可以合并一下,五个改成三个,这样就好弄了。”

  “宝钢说的好,改电影的话,连第三个人都要弱化,彻底弄成配角才行,只能打打辅助。”

  冯裤子终于也插上了话,他其实很早就有当导演的野心了,弄编辑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自己弄该如何。

  “你小说里的人物似乎都太正了,不接地气。”姜武斟酌着说着自己的见解。

  “怎么说。”王旭似乎有所感。

  “人无完人,小说里的应该也是,你不能光写正面的,一般电影里的人物都会有些毛病,小日子的漫画会刻意地给人物加一些坏习惯之类的东西。

  而你的小说里,除了主人公两口子,剩下的人都是从头打到尾,倒是挺爽,但是不像人。”蒋文把话接了过去,显然他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

  蒋文正在拍戏,对这方面特别有感触。

  他是经历过那个特殊时代的,好人就得伟光正,坏人就得猥黑邪,标签化,脸谱化,那会儿的好多作品都是这么搞的。

  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之后,人们的思想打开了,那样的作品就感觉人物都是飘着的,沾不着地,也很难引起共情。

  八九十年代里,最受观众喜爱的都是些接地气的电影,电视剧,人物要立体,要好的有道理,坏的有原因。

  王旭也在仔细思考他们的观点,没错,写文的时候考虑得并不那么清晰,按照简单漫画模板设定性格就开写了。

  内容确实很爽,读者看得也很爽,甚至蒋文他们也没说故事不好看,但这样的故事弄电影就差了点意思了。

  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就是故事的张力不够,精彩没问题,张力差点意思,就是典型的爆米花电影。

  虽然拍部爆米花没啥问题,但这会儿的华夏主流审美还处在蜕变期,大量文青对于故事自身的张力还是有要求的。

  王旭听着他们的吐槽,也听着他们的建议,感觉没白交这些个朋友,一顿酒喝得颇为酣畅。

  几人都没有藏着掖着,有什么说什么,从人物到故事,甚至还扯到了哲学与宗教。

  华夏这边的宗教态度总的来说是实用主义的,很少有华夏人是那种无条件地相信。

  而偏偏宗教的核心就是无条件地相信,你不信,根本就谈不上宗教。

  这是华夏几千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既然故事是发生在华夏,那么这种对于宗教的态度就必须有所展现。

  这应该体现在现实民众对于“矩阵”的态度,他是强大的,但他也是局限的。而且他再强大,也不能给我带来好处,我也不会把它当神来崇拜。

  反而是干死他能获得好处,那我们的态度就应该是想方设法地弄死他,一代人不行,那咱们就慢慢积攒,子子孙孙无穷尽,总有一天能弄死他。

  而很明显的,西方宗教思想中,只要信仰就可以获得好处,充斥着不劳而获的态度,天上掉的馅饼就算没毒,也会砸死你。

  华夏人从来就是苦过来的,骨子里就不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给你好处,不是自己挣来的,白来的,用着都不踏实。

  所以,要想让故事有张力,就需要为他们的行为做注解,给他们一个基础的原动力,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可以不高大上,但一定要能引起共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都会加入爱情元素,这样的内容更容易在西方世界获得共情。

  这个年代的华夏爱情观相对保守含蓄,这一部分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得还可以,但几个次要角色就显得单薄。

  这些人不能都为了爱情,又不是偶像剧,所以要为他们寻找合适的道德基点。

  如果是好莱坞,就可以在这里加入一些宗教元素的,这是能够在他们那里引起共鸣的基调,或者加入一些传统的神话情节。

  而华夏显然是没有这种宗教传统的,但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样的美德却是华夏人所追求的,人们可能自己没有,但一定会尊敬这样的人。

  王旭觉得,完全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去为他们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并通过少量的角色行为来展现他们的理念。

  这样的方式就不再那么漫画感十足,而会多少产生一些厚重感,虽然依旧会有单薄的感觉,但作为一部电影而言,却已经足够了。

  一顿饭收获满满,几十块钱的价格也让王旭大呼物有所值,晚上也没回家,就在农民的家里草草地窝了一宿。

  第二天,才喜滋滋地带着媳妇回家。

  媳妇好久没回家了,一起吃个饭,一起洗个澡,一起,嗯,你懂得。

  神清气爽,修改原文,王旭突然很有感觉,用了几天时间,对整个故事进行了一次大改。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背景依旧是那个背景,男主加入的小队夺取金甲虫的故事。

  但是对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作了重新的安排。

  队长莫非,体现一个忠字,对于自己的队伍,对于自己的组织,更是对于自己的种族。

  操作员坦克,体现一个智字,冷静坚定,他是发现深度缺陷的人,更是义无反顾地走入陷阱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不被人注意的菜鸟主人公成功获取这一缺陷。

  队员代码,体现的是一个义字,他也是队伍中的唯一背叛者,背叛却是为了小义,忽视了人伦大义。

  最终被坦克发现,并成功利用他的背叛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把敌人主力引向了自己。

  队员崔英,体现一个情字,受队长嘱托,照顾菜鸟男主,一直尽心尽力,两人在交往中渐渐产生感情,却又在最后一战中升华。

  队员倪奥,体现一个信字,为了查询世界真实离开了虚拟世界,见识了世界,真实感受到了人类的悲哀。接受了很多人的帮助,崔英甚至为了救他,身受重伤。

  最后在寻找金甲虫的过程中,最终成功抵达核心层,获得能够获取底层权限的金甲虫,并在带出来的时候。

  和追踪过来的敌人鏖战,最终为了牵制史密斯让崔英发出最后一击,被史密斯入侵,和史密斯同归于尽。

  故事的整体流程并没有做任何修改,只是增加了每个人的底层逻辑,王旭没花几天的工夫,就把最终修改过的成果,上传到了GIT上。

  当然上传的只是小说版本,其中又扩充了一下五个队员各自的成长轨迹,增加一些支线故事让这些配角显得更加立体。

  而在王旭自己保留的剧本中,则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只保留了倪奥和崔英的故事主线,其他人则是一笔带过,只是作为配角登场,这样的戏份已经足够支撑一部电影的时长了。

  当王旭又一次邀请几位好友在家中小聚的时候,剧本已经被王旭完善得差不多了,甚至连基本的拍摄计划都已经设定好了。

  王旭的专业技能在这种时候特别好用,在这种不太需要创意的时候,技能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就好像王旭的画,如果王旭不投入任何感情,一样可以画得和照片一样,即便外人看来依旧是一幅顶级作品。

  但专业的人士就会看出那种敷衍,你的画没有灵魂,这是画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但这话又是不懂装懂的人最爱用来打击别人的一句话。

  但真正的懂行的人是能够看出这两者之间的不同的,有些画就是缺少灵魂,而另一些,哪怕是临摹的,依旧有着灵魂,有一种别样的魅力,就好像王旭自己临自己的那幅。

  对了,那幅画现在不在王潮了,王潮只留了一幅精拍的照片。

  而原画,被冷峻推荐,送去参展后,在今年年初的青年画家画展上,获了个青年画家金奖。

  而画作本身直接被国家美术馆选中,收藏,定期在国家美术馆循环展出。

  美术馆只给了几千块钱作为收藏费,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地位的问题,王旭也不至于靠卖画为生,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答应了。

  能被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画家,可以说画的价格直接上升到国家级,过些年那就随随便便可以卖到几万,几十万一幅了。

  这次的聚会在王旭家里展开,主要是王旭不想抱着一堆的剧本过去,在家里比较方便。

  就吃的涮羊肉,虽然大夏天的吃涮肉有点上火,但谁让涮肉方便呢,而且吧,这会儿的帝都人,都还没完全摆脱胃亏肉的状态,能吃肉,那是绝对不会去菜的。

  你看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这帮子人三四十就一个个体形走样的样子,就可以大概看出些端倪。

  可不比后世那些青年人,早早的就知道了控制体重,这会儿的年轻人都是饿大的,能吃口肉那真的是没够那种,后来不胖才怪呢。

  后世好多说小姑娘找个大叔,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脑满肠肥的模样,那就是这帮子穷人乍富的家伙在这个时代的真实体现。

  还是那几个人,倒是没再一个劲说他俗了,虽然也没多深刻,但角色不要那么单薄就行,毕竟是个商业片,你别看这些人都对商业片没啥经验,但同样的,他们也没学院派对于内涵的要求那么高。

  几个人就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导演,要么是码字的,要么是画画的,导演也是半路出家,心里的调调框框反而没那么多。

  其实王旭也可以找帝影更专业的人士帮忙,但王旭知道,就怕他们太专业了,对内涵啊之类的东西要求太高,反而与商业片的基本概念不符了。

  王旭搞的这个可以算类型片,底子就是一部商业片,为了商业而存在的,虽然王旭也知道,拍出来了靠现在的内地市场也挣不了钱。

  但这是王旭搞的一个试点,算是为未来做的一种探索,同样是抄,王旭都想抄出点儿现实意义出来。

  就比如,人才的培养,这样一个科幻项目从立项到成型,必然要经过大量的人力投入和金钱投入,在知道不太可能盈利的情况下,就必须能够收获可以匹配的经验。

  就好像王旭搞的那些科研项目一样,投入金钱,收获经验,和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收获一批经历过这种级别科研的人才。

  这里也差不多,从服装道具,到制片管理,从特效制作,到摄影剪辑,一部大片足够锻炼出一支至少在华夏数一数二的队伍来了。

  ——

  (明天见)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enyesw.com。深夜书屋手机版:https://m.shenyesw.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