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软件与飞机_工科生的华娱
深夜书屋 > 工科生的华娱 > 第386章 软件与飞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6章 软件与飞机

  第386章软件与飞机

  除了arXiv,王旭还搞了个知网,嗯,就是中文版的。arXiv的管理同样是交给了GIT的管理委员会,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式的景象站,其实这两个网站的后台支撑程序是非常类似的,只是展示层有所区别罢了。

  而这种面向全世界的网站,王旭是不会自己攥在手上的,也不会让丑国完全把控,而是弄得跟联合国似的。

  总的来说,那就是基本上没人可以彻底斩断arXiv与世界的联系,而且arXiv甚至专门开放了对外的访问自动化接口,可以付费去执行一些类似于爬虫任务之类的下载工作。

  因为比较费机器和带宽,所以这个服务是要收费的。

  而知网这东西,就比较麻烦了,因为他真的需要和各大版权机构去洽谈,国内的还好说,国际上的就很是有些麻烦,所以这东西至少也得是半商业化运行,否则,那成本可能真的没边了。

  而这两个基础设施的建立,其实都是为了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做准备的。

  王旭前世并没有经历过完整的人工智能时代,而这一世,他又在利用各种手段推进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就让他有一些惶恐,前世的人工智能时代,华夏的落后是肉眼可见的。

  当然也可能只是路线之争罢了,但国内大部分所谓的人工智能其实本质是人家开源的大模型罢了,王旭不能说了解所有,但确实好多都是如此。

  王旭并没有把后世最流行的模型放出去,相反放了相对早期的内容,比如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型,现在就是王旭的实验室主要发论文的方向。

  这东西其实说到底,更适合于图像识别的领域,这是什么车牌识别啊,手写识别啊,人脸识别之类的产品的基础,现在把理论铺平,再经过几年时间的推广和发酵,慢慢地就可以出现在实际的应用领域之中。

  当然还有更适合人类语言的循环神经网络的模型,这个东西主要是用于语义分析的,可以分析文本的上下文什么的。

  这两种神经网络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最初时间段里最热门的内容,王旭的实验室,现在正在慢慢地一点点出这方面的论文。

  每年一两篇突破性论文,几篇扩展性论文的样子,已经算是回归到一个实验室正常的状态。现在在人工智能领域,算是一个比较有成果的实验室,在业界也有了些名气。

  但说起来依旧都还是理论,由于华夏的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网络设备都还处于初始阶段,王旭有意识地压制了这方面的产出,真的没必要,做出来了,华夏也用不了。

  倒是提供了一些给上面,让上面自己判断是否要用,毕竟神经网络学习也好,训练也罢,需要的数据资源都是海量的,需要的计算机计算资源更是几乎没有尽头。

  王旭甚至提醒上面要重视数据的收集工作,这些东西未来将成为新的金矿,当然没必要为了收集而收集,而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过程之中就需要进行了。

  其实按照世界的科技发展,从八十年代到未来,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

  对了,这个数字化,和后世提倡的工业数字化不是一个概念,那是物联网时代全面数字化的概念,是包括了厂房、设备、加工过程到产品的全方位数字化。

  而现在在搞的数字化,仅仅是针对产品和设计过程,甚至连生产过程都没有硬性的要求。

  就好像国家前几年提出的“甩图板”工程,就是这个年代对工业设计数字化的一个尝试。

  而其实同时还有一个没有大规模宣传的计划,那就是“甩信纸”的工程,这是华夏走向办公数字化的开端。

  后世曾有人把这两项工程,叫做“双甩工程”,但因为使用的人不多,也逐渐被人遗忘。

  甩图板工程其实是91年就开始的,但一直进展并不迅速,开始的时候仅在重点企业,以及大型加工制造企业里推广。

  但太多条件的制约,让这个工程的进度一直都尽如人意,前世大概一直到97年前后,这个进度才逐渐加速推行了下去。

  其中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无外乎三点,缺钱,缺人,缺自主软件。

  九十年代是国内软件产业高速蓬勃发展的一个年代,这些软件企业基本上都是靠着一比一拷贝海外同类软件功能进行的开发,但是确实大部分都是自己搞的算法,自己写的代码,因为那些东西根本没得抄。

  好多东西实在不清楚人家怎么实现的,就得通过反编译手段去看人家的汇编代码,再推导出算法,最后自己实现。

  王旭前世曾经在一家开发CAD的公司工作过,他们的测试人员就是对比自己的产品和AutoCAD,人家画出来啥样,你画出来就得是啥样,否则,那就是错了。

  确实没啥创意,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华夏第一批的CAD软件产品,九十年代初期,靠着“甩图板”工程的进度,还是卖了些钱的。

  但是到了九五九六年之后,光盘介质开始大规模普及,各种新版本的AutoCAD一张光盘全部带走,甚至包含很多绘制好的资源库在其中,华夏CAD自此一落千丈,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AutoCAD几乎可以说是一统江湖,所以,王旭敢说,其实这些公司放任盗版在华夏的大流行,其实一定是有深层次的思考的,他们是不依赖华夏市场生存的,这会儿的华夏市场也支撑不起任何一个大型的软件公司。

  但这种放任,甚至是有意为之,可以自然而然地消灭几乎所有的小型的竞争对手,让他们几乎连萌芽的可能都被灭杀。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未必想得那么长远和深刻,这是阴谋论,王旭也没证据,但事实的结果就是如此。而王旭的开源计划,就是从另一个层面对整个软件生态进行洗牌了。

  用免费开源的产品,汇集全世界的力量,然后利用这些产品形成无数的国内国外的商业公司,这些公司反过来滋补开源社区,形成一种全新的软件生态体系。

  由于这东西是和影视行业相关度较高的东西,王旭自然会格外重视这些产品的发展。

  水木自己都有一家公司在做CAD产品,现在有了开源的底层,他们已经全面迁移到了全新的架构体系之上。

  早期的CAD其实核心就是画图,CAD这个单词本身也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缩写,并没有真正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对设计本身也没有太多的辅助能力。

  倒是对减少画图的时间,减少画图的难度有了巨大的提升,比如最让人头疼的各种标注,那就几乎可以一键完成。

  特别是可以减少图纸修改的速度,电子档可以直接在原图上进行修改,然后重新出图就行了,而绘制好的图纸却几乎没有这种可能,这就节省了大量重复绘图的时间。

  这也就是所谓“甩图板”工程的初衷。让工程技术人员从繁琐的画图中解放出来,真正花心思与力量去设计产品本身。

  而王旭带来的三维产品设计,从理念上就与传统的设计方式就是截然不同的,他直接通过三维造型的方式呈现,让产品直观化地首先出现在工程师的视野中,工程师可以根据功能直观地进行三维化的修改。

  甚至可以做一些动画的工况模拟,比如齿轮旋转是否存在干涉,轴是否和外壳互相影响,深度的还可以通过定义材料,自动生成加工工艺,公差需求等等各种复杂的操作。

  直到需要加工出图时,才自动地去生成各方向视图,更可以自由地生成剖面图、装配图等复杂的工艺图纸。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设计,即便是西方,现在也只有顶级的航空设计领域采用了这样的设计模式,比如高卢国的达索公司,他们的数字化设计软件是业界顶级的,至少九十年代的时候还是。

  其实华夏在这方面从来就没有放慢过脚步,最近在西飞搞的新豹子,就是使用全数字化设计建造的,前一世,而他们使用的平台,就是CATIA,没错,达索的产品。

  不过这一世,据说,据说哈,他们选择了王旭开源的产品,这个产品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却在基础功能上更加先进,而且未来的扩展性也明显更强。

  所以,他们联合包括水木在内的帝都、魔都以及西安的多所大学,共同进行了很多项基础软件的研发,就是为数字化飞豹搭建工具平台。

  王旭也时不时会得到一本厚厚的问题集,然后王旭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了解答,回答不了的,也都直言相告,但他并没有亲身参与进去。

  要知道,飞机设计和传统的CAD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设计一架飞机,特别是现代化的三代战斗轰炸机,需要使用的各种不同专业软件多达几十种。

  而这些软件,大多是由航空专业领域的公司开发的,然后对外收取高昂的费用,用以迭代形成更好的产品,同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化的验证,这些软件日趋成熟,最终赢得整个市场。

  这在西方当然问题不大,这会儿这些软件也可以对华夏销售,一方面,他们自己的软件也没有完全成熟,另一方面,可能他们觉得华夏即便设计出来了,也造不出来。

  而且用惯了自己的软件,华夏的保密机构也就没那么保密了也说不定,毕竟软件里面植入些东西,可比机器容易得太多了。

  但华夏可是一路跌跌撞撞的走过来的,造不如买的观念在那些单位可没有那么盛行,虽然不是没有,但大部分的军工人是真的怕动不动就出现的各种幺蛾子。

  所以,这一世,他们选择了并不成熟,甚至可以说并不完整的开源产品,自己打造核心工具,用购买海外软件的钱去自己研制。

  这甚至有可能拖慢他们战机的研发速度,但他们依旧选择了这里。

  或许是这样一句台词吧:“以前是没得选,这一次,我选择自己干。”

  这是一个大工程,王旭能够提供的帮助有限,毕竟很多软件产品他甚至都没见过。

  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体现了开源基础库的重要性了,任何工业软件都离不开的一些基础库,在开源社区里都有提供。

  像什么二维三维的图形处理,图像处理,有限元分析,各种力学计算,各种流体计算,甚至很多的生物、化学方面的计算模拟等等,现在在开源社区里都有基本库的存在。

  而且由于采用了统一的通信标准,所以这些库的调用与连接非常方便,可以从底层进行整合,而无需像使用国外成型产品那样,必须从高层级进行连接,整合非常困难,只能靠成品数据文件进行沟通。

  而在王旭为他们构思的统一设计网络中,这些底层库被进一步封装调用,彼此连接形成更大的功能库,然后在功能库的基础上直接形成网络化的工作平台,这可是差不多二十多年后的设计理念。

  什么分布式计算、云存储、统一工作平台,外部展示看板,王旭都做了规划,并且给出了设计意见。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新兴的网络技术,让部门间的协调变得更加容易,这其实是已经超过现有的所有工业软件产品了。

  王旭甚至规划了自动化的制造模块,从CAD到CAM,未来可以节省大量的加工工艺编码的工作,当然现在那些自动化加工设备贵且不说,还大都买不着,买来了也要限制用途。

  当然,更不可能对你开放底层控制的规则,你只用他给伱的程序语言去编写自动化制造的工艺。

  未来有了自己的自动化加工中心,什么四轴五轴,六七八九轴的东西,那就可以连接上去,直接控制生产了,无人车间了解一下。

  其实,这也是对军工人的理念的一次革新,用全三维立体化的设计理念去做新飞机,这是全新的尝试,即便是先进的西方企业,也没有完全实现这一点。

  绝大部分的零件,依旧还是依靠工程师去直接绘制二维的CAD图纸,这一过程,靠的是工程师的空间想象力,而不是软件本身的能力。

  但,王旭这里对三维的支持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不仅仅有三维底层库,更是有着完善的操作界面,这东西是他为自己拍电影准备的,没有界面怎么可能让计算机外行们使用。

  ——

  (不好说还有没有,我也说不准,一会儿要出门,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enyesw.com。深夜书屋手机版:https://m.shenyesw.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