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烧砖盖房_回到史前当野人
深夜书屋 > 回到史前当野人 > 第258章 烧砖盖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8章 烧砖盖房

  众人顶着残留在窑室里的热气,将一批批又红又硬的砖块搬出。

  烧出来的砖接着用于修建第二座龙窑,这次张天不再亲自上阵,只偶尔来现场视察进度,检验工程的质量,现场由荆监工。

  第一座龙窑几乎全天无休地运作,平均每三天就能烧出一窑红砖,只在下雨那几天歇了口气。

  负责烧砖的是黄。

  烧砖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苦活累活。从预热起就必须一步不离地守在龙窑旁,不断地添柴,预热结束从火眼由下往上逐层投柴时,需要很好地把握时机,那四五个小时基本干不了别的事。

  黄和几个窑工在跟着天空祭司操作了两次后,已经完全掌握诀窍,开始独立操作。

  张天也很放心地交给他们,毕竟是烧砖不是烧瓷,质量优劣没那么重要,能用就行。

  这期间,所有人都响应天空祭司“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号召,把闲暇时间都用在了制作砖坯上,尽管他们还不知道天空祭司打算办什么大事,这件大事跟烧砖又有什么关系。

  在岩堡人看来,这实在是一件很古怪的事:整个族群竟然有一半的男性劳动力每天都在挖泥巴、和泥巴、盖陶窑、砍木柴、烧砖块……这些和获取食物毫不相关的事情在他们的认知里就是“不务正业”。

  这要是放在其他部落,早就饿死了!

  太深奥的道理雷不懂,他只是本能地觉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岩堡部落最壮大的时候由许多个岩洞洞主结成联盟,人口比天空氏族还要多,但每天仍然要为食物奔波,终年无闲暇,族人犹饿死。

  天空氏族的人更少,却做到了岩堡部落多少年都没能做到的事!

  当别的部落还在为食物发愁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把时间用来修建龙窑、烧陶烧砖、沤麻纺衣……

  食物吃进肚子里就没了,而他们造的这些东西却可以长久保存,反复使用,现在只是一座龙窑,一批红砖,明年呢?明年的明年呢?差距一点点累积,要不了多久,这片土地上的其他部落恐怕都无力同他们竞争。

  雷不由自主地站在岩堡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想到这,不禁混身一激灵,心说这真是一群可怕的家伙!

  随即又庆幸自己早早地上了船,直觉告诉他,越早加入越好,等对方发展起来了再来投奔,未必能享受到族人的待遇。

  在烧制砖块期间,张天让黑蛇带岩堡人去山里砍伐竹子、修建竹屋,既是教他们方法,也顺便带他们熟悉一下周边的环境。

  第二座龙窑盖起来后,两座窑同时开工,红砖的日产量翻倍,木柴的需求量也翻倍,那一半不务正业的男人只好沉迷砍树。受限于落后的工具,伐木的效率很低,当邻近的木本植物都被砍完了,运输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想让所有人都住上砖房,在现阶段果然还不太现实。

  龙窑虽然是柴烧窑的集大成之作,已经将木柴的燃烧效率发挥到了极致,但木柴的热值终究太低了,远不如煤炭。

  可惜这里是冀北,不是晋西,不然一铲子下去,指不定就能挖出煤矿来。

  现在缺的不仅是煤矿,就连分布极其广泛的石灰石矿目前也没见着半点影子。

  好在砖块的数量不算多,整个夏天也就烧出了两三万块,这个数量级已经超出枭目前的计数能力,张天也没细数,他只是根据每一窑的产量粗略算了算。

  盖房子光有砖块不够,还得有强力的黏合剂,将砖块牢牢胶结在一起。

  不管是后世的水泥,还是古人用的石灰砂浆、糯米砂浆,石灰都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没有石灰石,张天只能用石灰石的替代品——贝类的壳。

  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一样,都是碳酸钙。最早的时候,沿海一带的居民就常用贝壳替代石灰石,古人将贝类动物称为蜃,用贝壳烧制而成的石灰质材料称为蜃灰。

  《左传》和《天工开物》中都有煅烧贝壳制成石灰的相关记载,不过那时候还很少把石灰用于建筑行业,毕竟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是用于丧葬,利用生石灰极易吸收水分的特点,可以防潮和防腐。

  张天早有准备,平时吃的水产,各种贝类的壳都没扔,全部洗干净了储藏在仓库里。

  蚌壳原本也是制作各种工具的良好材料,因此族人们都不以为意,就算天空祭司不提醒,他们也不舍得扔掉,但连蟹壳和螺壳也要储藏,这就很费解了。

  现在,他们终于明白储藏各种壳的原因。

  当天空祭司说要把仓库里储藏的所有蚌壳、蟹壳、螺壳都放龙窑里烧成灰,所有人都惊呆了,但想到天空祭司经常做这种出人意表的事,也就不觉得惊讶了。

  男人们将这两年积攒下来的壳全部搬进龙窑里,稍微分开点放,以保证燃烧充分。

  煅烧温度通常在900-1100℃之间,之前的砖窑很难达到这种高温,龙窑则绰绰有余。

  烧制过程和烧砖差不多,但要尽量控制温度。

  碳酸钙经煅烧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会和碳单质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就是所谓的还原焰,在烧制瓷器时至关重要,但在煅烧壳类时则要尽量避免,以免出现过多的烧结现象。

  张天一边操作,一边给黄等一众窑工讲解,告诉他们在煅烧壳类时要少添些柴。

  当然了,张天也只是个理论派,他只知道该这样做,但到底添多少柴才能够煅烧出高品质的石灰,只能靠一次又一次地实践来慢慢累积经验。

  在等待龙窑自然冷却的期间,张天带男人们去挖黏土。

  这时天气已入秋,汉麻已经熟了,女人们在林郁的带领下采收汉麻,沤麻织布制衣。岩堡人终于都穿上了麻布衣服,当然,也穿不了多久了,入冬后就该换成厚实的兽皮大衣了。

  等窑里的温度冷却到人能够忍受的温度时,开窑取壳。

  各种壳仍然保持着形状,只是已经被烧得乌黑,又干又脆,像一团面饼,一捏就碎。

  如果想要保证石灰的质量,则需要在出窑过程中控制窑内压力,以避免外界空气进入窑内,现在没这个条件,不管了。

  众人将煅烧得到的石灰取出。

  石灰破碎成小块,用陶器储存,顺便对破碎后的石灰进行筛选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未分解的碳酸钙。

  谷子快熟了,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些不开眼的动物摸黑来“偷菜”,张天只好再次组织众人开展“扫黑除恶”的专项斗争,为族人平添了许多肉食。

  盖砖房的材料凑齐,尽管秋收在即,时间比较赶,张天仍然召集众人开工,能盖多少是多少,假使在秋收前完不了工,那就等到秋收后再接着干。反正是自家的工程,不存在工期一说,想拖多久就拖多久。

  因为建材有限,给每个人都盖一座房子是不可能的,给部分人盖,又有厚此薄彼之嫌,难免让人心里不平衡。

  所以,干脆大家都别住,在集体宿舍里挤一挤也挺好,至于这些砖,张天打算用来盖公用建筑。

  氏族里现有的公用建筑:仓库、粮仓、竹鼠养殖厂和厕所。

  竹鼠养殖厂的厕所没必要搞那么豪华,仓库和粮仓倒是都需要扩建,旧的不动,新的改成砖房,防潮和防腐性能更佳,有利于长期储存。

  除此之外,张天还想另盖三座新的公用建筑:祭坛、学堂和澡堂。

  祭坛嘛,张天打算参照天坛修个圆形建筑,当然不配和天坛相提并论,有那么个意思在就行了。

  学堂是早就想建了的。

  张天和林郁目前传授知识的方法更像是后世的学徒制,因为大多数知识都是技术上的而非理论,这种方法倒也没什么问题,就是有点散,不成体系,而且教授对象大多是成年人,但教育恰恰要从娃娃抓起。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两人穿越至此快三年了。

  有生之年能够带领族人走到哪一个阶段真说不准,因此两人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知识、观念和方法论尽可能多地传给下一代,这些才是他们所能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

  但他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平时指导生产和建设就够忙了,只有冬天有空闲教书育人,因此盖一座温暖、宽敞的学堂,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很有必要。

  至于澡堂,则是张天和林郁给自己的福利,一年洗不了几次澡,实在有点受不了。

  张天算了下砖块数量,砌最薄的一砖墙,一个平米大概需要消耗六十块砖,建筑面积按每座八十平米算,长十宽八高二,其围护结构的面积为72平米,每座建筑需要消耗4300块砖,按5000块算,再乘以5,两万五,和现有的砖块数量差不多。

  开工!

  先制水泥。

  水泥分为很多种,将石灰和黏土掺杂在一起的称为硅酸盐水泥,工业上的制取流程是将方解石和黏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再煅烧成熟料,最后磨细制成水泥。

  张天采用简化版本:直接把石灰和黏土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水泥同样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很够用了。

  先盖粮仓和仓库,这是立即要用到的。

  砌墙是男人们十分熟悉的环节:一块砖,一铲泥,一挤压,并随手将挤出的砂浆刮去。错缝垒叠,垒至过顶,大概七尺高。

  荆和黑蛇各带一队“施工队”,同时开工。

  屋顶仍然采用老办法,将竹子交错扣在一起,再覆盖上成捆的茅草,这种方法比用瓦片简单许多,也很实用。

  修建粮仓先挖窖穴,光这一个粮仓,就可以装五六万斤的粮食!足够储存今年比去年多出来的收成了。

  在窖穴里也砌上砖墙和地板砖,这样啮齿动物便没有办法直接把洞打到窖穴里,窃取粮食。

  盖完粮仓和仓库,又紧赶慢赶修了座圆形的祭坛,祭坛没那么大,径长在五米左右,高三米左右,共三层,像生日蛋糕一样自下而上逐层缩小。

  张天原本还打算在顶部用拱券技术搞个穹隆,发觉技术难度太高,超出他的能力范围,只好作罢。

  祭坛没有建在营地内,而是建在了位于营地南方距离营地最近的山丘之顶,也不算近了,步行两个小时才能走到。

  不过,既然是祭祀天空,自然应该建在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张天大言不惭地将祭坛命名为“天坛”,将这座低矮的山丘命名“天坛山”。从今而后,天坛山便是官方唯一指定的祭祀场地。

  做完这一切,地里的谷子已经熟透,于是暂停施工,开始收谷子。

  岩堡人虽然没赶上春耕,秋收则是全程参与,采收、晾晒、打谷、扬谷、研磨……每个环节对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

  收获总是痛并快乐着,既有劳作的辛苦,也有丰收的喜悦,越是辛苦,说明收获越丰盛,这样一想,再累便也不觉得累了。

  当看到打出来的谷子装满一筐又一筐,人们脸上的笑容也随着谷子一起满溢出来。

  天气一日冷过一日,大地和山丘也都换上了金黄的衣装,天地间一片肃杀的景象。

  赶在严寒降临之前,张天带着男人们盖完了最后两座配备了地暖的房子。

  学堂建在营地中心,四面墙壁上插着用蜂蜡制作的蜡烛,使用这种奢侈的物品照明,学堂是独一份。此外还有类似炕桌的小方桌,按十乘八的格局均匀排列,没有椅子或板凳,坐炕上。

  澡堂的规模要小很多,建在沟渠旁,方便排水。男女澡堂中间用竹子隔断,用砖砌出泡澡的池子,可以用地炕加热,也可以请巫师大人用赤石的力量直接升高池水的温度。

  池子不大,一次最多泡三个人。对原始人来说,洗澡本就不是刚需,除了林郁,谁也不会没事天天洗澡,一年能洗两次就算是很爱干净的了。

  雪花片片落下,眨眼间,又是一年。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enyesw.com。深夜书屋手机版:https://m.shenyesw.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